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巨额资金失控,谁来买单?

元描述: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频现投资风险,从新鼎明影视到麒麟盈峰,再到纪中文化和光大MPS,背后究竟是投资失误还是监管漏洞?招商银行如何应对投资者巨额损失?

招商银行,这家以“零售金融之王”著称的银行,近年来在理财领域频频遭遇滑铁卢,巨额资金流向高风险影视项目,最终却陷入投资失控的泥潭。从新鼎明影视到麒麟盈峰,再到纪中文化和光大MPS,一个个项目接连爆雷,投资者血本无归,而招商银行却始终保持沉默,对投资者损失避而不谈。

究竟是投资失误还是监管漏洞?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巨额资金失控,谁来买单?

巨额“理财”资金,为何屡屡折戟?

2023年8月6日,杭州西湖区法院应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财富)的诉请,对两家影视公司启动了执行立案。这场官司的背后,是投资人徐女士100万的理财资金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

徐女士通过招商银行APP购买了100万元招商财富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最终资金投向的是杭州新鼎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新鼎明)旗下的两家影视公司,飞侠影视和泓中影视。然而,这笔理财资金最终仅收回1.16万元,投资损失高达98.84万元。

徐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招商财富管理的巨额“理财资金”已经在多个高风险影视文化项目上折戟。除了新鼎明,麒麟盈峰、纪中文化,以及之前的光大MPS事件都暴露了招商银行在理财产品风险控制上的巨大漏洞。

新鼎明影视:100万理财,仅收回1.16万

徐女士购买的“新鼎明四期资管计划”成立于2017年5月26日,存续期间2+1年,2020年5月26日到期清算。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在资管计划存续期间从未告知相关投资风险,直到2020年4月,徐女士才在招行手机APP收到公告称,因后端影视投资私募基金无法收回而出险,资管计划无法按期清算本金和收益。

徐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从2019年6月起,新鼎明旗下的私募基金就开始出现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2022年9月,海宁新鼎明因“异常经营”被基金业协会注销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而新鼎明管理的27只产品中,有19只在注销时已经清算,另外8只未获得清算。

这8只到2022年尚未清算的私募基金中,有7只是招商银行为托管行,其中就有徐女士诉讼材料中提到的“新鼎明文化投资肆期私募基金”。

招商财富至少发行了五期新鼎明影视专项资产计划,其中与徐女士所购买的“新鼎明文化投资肆期私募基金”嵌套的“招商财富-新鼎明四期资管计划”产品状态为“已终止”。

然而,到目前为止,徐女士的本金依然未能收回,目前仍在找招商银行、招商财富等追责。招商银行销售、招商财富发行的与新鼎明有关的“理财计划”,目前有多少只尚未退出?总金额是多少?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方面对此一直保持沉默,拒绝回应。

麒麟盈峰:电影专项资产计划,投资亏损惨重

另一位投资者张先生在招商银行中山某支行被理财经理推荐购买了“麒麟盈峰电影专项资产计划”,投资金额同样是100万元。最终张先生仅拿回49.75万元,接近本金的一半,尚有51.25万的本金无法收回。

在招行佛山某支行购买了同一款麒麟盈峰理财计划的杨女士,投入了200万本金,最后有超过100万无法收回。招行某支行方面在司法流程中解释称,招商财富-麒麟盈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系上级行(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分派对该资管产品进行代销。

“麒麟盈峰电影专项资产计划”宣称投资的是电影项目《画皮3》和《日月人鱼》,项目处置完毕后,“已无多余资产分配给投资者”。

纪中文化:招商财富认缴8100万元,最终冻结7492.69万元财产

知名导演张某早前作为主要股东成立的影视文化公司——上海纪中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纪中文化)也与招商财富发生了纠纷。

2014年,招商财富认缴8100万元,与纪中文化成立了一家基金(纪中影视基金)拟投资影视剧。但2022年6月,北京金融法院公布了裁定文件,招商财富要求冻结纪中文化7492.69万元财产。

招商财富认缴的巨额资金投入,经历了近8年的时间,到2022年的时点上,或存在退出困难。法院执行裁定文件显示,除轮候冻结纪中文化持有的股权外,法院还扣划了一千多元现金,此外未发现纪中文化方面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

招商财富与纪中文化的合作,整体是以怎样的方式?资金是来自招商银行的理财投资人还是其他渠道?目前总计有多少资金未获得退出?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方面对此也未给出任何回复。

光大MPS事件:28亿元投资,最终和解对价仅22.4亿元

光大MPS事件是招商财富投资失控的典型案例。由光大证券全资子公司光大资本旗下光大浸辉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管理的、募集规模达人民币52.03亿元的上海浸鑫基金,因投资海外体育赛事转播版权公司MPS踩雷,背后巨额投资本金无法偿还。其中招商银行方面通过招商财富出资达到28亿元,成为MPS基金的最大出资方。

危机爆发后,经过几年的拉锯,2019年法院作出了初步判决,光大证券公告显示,光大资本要向招商银行方面支付人民币31.16亿元及自2019年5月6日至实际清偿之日的利息损失,并承担相应费用。

最终,光大资本与招商银行达成和解,和解的总对价是22.4亿元,分四年清偿,其中在2023年,光大资本已向招商银行偿还7.34亿元,尚有15.06亿元未偿还。此外,招商银行在2023年还通过法院拍卖了光大资本持有的685.88万股天阳宏业股票。

从法院判决的31.16亿元,到与光大资本达成的和解对价22.4亿元,中间存在超过8亿元的差额。招商银行获得的和解总对价是否覆盖了理财产品投资人的28亿本金?若最终偿付的金额与投资人的本金存在差额,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对理财客户是如何安排与回应的?这个差额,招行在财务上会做怎样的处理?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方面对此依然保持沉默。

嵌套式私募牌照:监管漏洞,谁在“暗箱操作”?

招商银行控股的招商基金,招银国际,及招商基金旗下资管子公司招商财富,都是招商银行资产管理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资管新规要求资管机构回归资管本源、严控通道业务、禁止多层嵌套,拉开了大资管领域的高风险“理财”整顿潮,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管控趋严。据基金业协会统计,基金子公司的私募资管规模从2016年顶峰的10.5万亿,到2022年末的1.92万亿,6年减少了8.58万亿元。

然而,招商财富却逆势成为资产管理规模(平均)最大的基金子公司。

招商财富并不直接持有私募管理人牌照,其参与私募产品的方式主要有几种:

  1. 直接担任LP,与其他非招行系统的私募管理人合作。
  2. 用招商银行系统的关联方私募管理人作为GP。
  3. 间接参与一个嵌套式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深圳招财共赢。

以招商财富对新鼎明的投资为例。招商财富除了在“嘉兴新鼎明文化投资贰期合伙企业”中直接担任LP之外,还在杭州新鼎明层面有间接入股。杭州新鼎明的股东层面,有一个合伙私募基金——深圳招财新三板二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招财二期)。

招商财富占招财二期99.59%合伙份额,上海招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招银,招商财富子公司)占0.332%合伙份额,深圳招财共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招财共赢)占0.075%的合伙份额。

然而,持有最少份额的招财共赢,为招财二期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同时,招财共赢在基金业协会备案,拥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目前在基金业协会备案7只私募基金。

招财共赢的上层又采取了嵌套式的合伙结构:招商财富方面通过上海招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能够管理招财共赢的事务和获得额外分成,但是只在招财共赢的合伙体系中占有1.14%的出资份额,招财共赢剩余超过98%的出资份额,由6名自然人享有。

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深圳招财共赢,在上层又采取了嵌套式的合伙结构:招商财富方面通过上海招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能够管理招财共赢的事务和获得额外分成,但是只在招财共赢的合伙体系中占有1.14%的出资份额,招财共赢剩余超过98%的出资份额,由6名自然人享有。

自然人拥有主要份额的招财共赢,作为间接GP之一,在招财二期-新鼎明的系列投资上,直接或间接获取了多少管理费?招财共赢的6名自然人从中是否有获得收益分成?如果有,总计是多大金额?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方面对此也未给出任何回复。

招银理财:信息披露不规范,损害投资者知情权

招商银行的另一家核心子公司招银理财也出现了问题。今年6月底,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对招商银行及招银理财合计处以1200万元罚款,理由为理财业务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损害了投资者的知情权。

上述处罚问具体涉及到哪些理财产品?目前兑付情况如何?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方面对此也未给出任何回复。

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谁来买单?

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背后,是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也是监管漏洞和风险控制机制缺失的警示。

招商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理财”迷局的背后,究竟是投资失误还是监管漏洞,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面对投资者巨额损失,招商银行如何应对?如何弥补投资者损失?如何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些问题,都需要招商银行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常见问题解答

Q1: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有多大?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很大,尤其是那些投资高风险影视项目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缺乏透明度,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很难了解投资的真实情况,容易被误导。

Q2:招商银行为何频频出现“理财”产品风险?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 风险控制机制缺失: 招商银行在理财产品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漏洞,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不足,没有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 监管漏洞: 招商银行利用各种嵌套结构规避监管,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
  • 信息披露不透明: 招商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投资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无法了解投资的真实情况,容易被误导。
  • 销售人员的误导: 一些招商银行的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风险,误导投资者。

Q3:投资者如何避免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的机构: 选择有资质的金融机构,要仔细查看机构的资质和信誉。
  • 了解产品风险: 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投资目标、投资策略、风险提示等信息。
  • 控制投资比例: 不要将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一个理财产品,要分散投资,控制投资比例,避免过度集中风险。
  • 警惕高收益率: 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要被高收益率所诱惑,要警惕高收益率背后隐藏的风险。
  • 咨询专业人士: 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可以咨询专业的理财顾问,了解产品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

Q4:如果投资者购买了高风险“理财”产品,应该怎么办?

如果投资者购买了高风险“理财”产品,出现投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收集证据: 收集与投资相关的证据,例如合同、交易记录、产品说明书等。
  • 向金融机构投诉: 向招商银行或招商财富等金融机构投诉,要求他们解释投资损失的原因,并进行赔偿。
  • 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与金融机构协商不成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Q5:如何看待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

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暴露了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不足,以及一些金融机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控制和投资者权益保护。这警示我们,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

Q6: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会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会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结论

招商银行的“理财”迷局,揭露了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漏洞和一些金融机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控制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的机构,了解产品风险,控制投资比例,并咨询专业人士。

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一个更安全的金融市场,一个更值得信赖的金融机构,一个更能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