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術象牙塔:燃料電池專家如何與激光技術聯手,打造科技創新新模式?

元描述: 探討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尤佳彬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將燃料電池專業知識與激光技術融合,研發出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的過程,揭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如何培養出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以及長三角國創中心如何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經驗,搭建產學研橋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引言:

想像一下,一位專注於燃料電池研究的博士生,竟然與激光技術專家攜手,研發出能360度無死角檢測燃料電池電堆表面缺陷的激光檢測台,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卻真實地發生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項突破性的技術不僅提升了燃料電池的生產效率,更為產學研合作打造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將高校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產業實力,為中國氫能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這篇文章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尤佳彬博士的「跨界」研究旅程,揭示長三角國創中心如何以產業「真需求」為導向,培養出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以及如何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經驗,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典範。

燃料電池與激光技術的完美邂逅:尤博士的「跨界」研究

尤佳彬,上海交通大學燃料電池專業博士,原本專注於基礎理論研究,卻在長三角國創中心的「跨界」研究中,將燃料電池專業知識與激光技術完美融合,研發出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這項創新技術的誕生,源於長三角國創中心與上海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文景能源是一家專注於燃料電池研發和製造的企業,面臨著商用車燃料電池極薄雙極板的檢測和焊接技術难题。

長三角國創中心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需求,促成了上海交大燃料電池研究所、先进激光所和文景能源的合作,共同開啟了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批量生產的缺陷檢測、表面處理、裝配工艺的工程化研究。

尤博士在激光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究激光技術在燃料電池製造中的應用,並利用其優勢,克服了傳統肉眼檢測方法的局限性,研發出精度高、效率高的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該設備能够360度无盲区检测电堆的表面缺陷,分辨率小于1微米,將單極板來料檢測效率由30片/小時提升到80片/小時,有效提高了燃料電池的生產效率和品質。

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

尤博士的「跨界」研究,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典範。長三角國創中心通過聯合培養項目,將高校科研力量與企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培養出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

長三角國創中心以龙头企业提出的产业“真需求”為導向,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合作平台,以高水平科研人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并设立奖学金,培養出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尤博士在長三角國創中心的聯合培養項目中,不僅學習了激光技術的應用,更提升了工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他表示,在激光所的實務經驗,讓他從基礎理論研究轉向解決工程實戰問題,收穫良多。

長三角國創中心:打造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平台

長三角國創中心在推动产学研融合方面,不遺余力,打造了人才共培共享、人才轉移的創新平台,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培養青年科技人才。

截至今年8月,長三角國創中心已通過產教融合模式,聯合培養研究生5884人。中心以龙头企业提出的产业“真需求”為導向,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合作平台,以高水平科研人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并设立奖学金,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带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經驗,搭建產學研橋梁

長三角國創中心在打造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平台方面,還積極借鑒全球聞名的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成功經驗。弗勞恩霍夫協會下属的70多家研究所都依托高校建立,由高校系主任或知名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所40%左右的研发人员是对应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所的课题大多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90%的研究生毕业后会去企业工作。

長三角國創中心主任劉慶表示,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秘訣之一,就是搭建链接产学研的桥梁,组织研究生走进企业,在高校教授和企业研发负责人的指导下从事产业技术研究,讓他們的研發成果被產業所用。

他指出,中國高校在工科人才培養上存在與產業脫節的問題,長三角國創中心將搭建橋梁,讓更多高校工科學生和教師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产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為國家培養出兼具研發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質量人才。

常見問題解答

1. 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的優勢是什麼?

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具有360度無盲區檢測、分辨率小于1微米、效率高的優勢,遠超傳統肉眼檢測方法,能有效提高燃料電池的生產效率和品質。

2. 長三角國創中心如何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長三角國創中心以產業「真需求」為導向,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合作平台,实行“双导师制”并设立奖学金,培養出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培養青年科技人才。

3. 長三角國創中心如何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經驗?

長三角國創中心積極借鑒弗勞恩霍夫協會的成功經驗,搭建链接產學研的橋梁,組織研究生走进企业,在高校教授和企業研发负责人的指導下从事產業技術研究,讓他們的研發成果被產業所用。

4.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截至今年8月,長三角國創中心已通過產教融合模式,聯合培養研究生5884人,培養出具有实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带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5.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推动产学研融合方面有哪些举措?

長三角國創中心积极搭建链接产学研的桥梁,组织研究生走进企业,在高校教授和企业研发负责人的指导下从事产业技术研究,讓他們的研發成果被產業所用。

6. 为什么说长三角国创中心在推动产学研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国创中心以產業「真需求」為導向,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合作平台,实行“双导师制”并设立奖学金,培養出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結論

尤佳彬博士的「跨界」研究,以及長三角國創中心所推動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為中國氫能產業發展揭示了新方向。長三角國創中心以產業「真需求」為導向,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合作平台,实行“双导师制”并设立奖学金,培養出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積極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成功經驗,搭建链接產學研的橋梁,將高校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產業實力,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這項創新模式不僅促進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也為中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